Search

從劇本寫作中醒來,發現有記者隨意引用文字,引發困擾。

重點是提醒家長和小孩...

  • Share this:

從劇本寫作中醒來,發現有記者隨意引用文字,引發困擾。

重點是提醒家長和小孩思考該如何面對。

校園中不乏這種情況,老師說要跑操場,可是你人不舒服正在頭疼⋯
老師說要游泳,但你正在犯氣喘⋯
或是,
同學看起來很不舒服⋯

該怎麼辦?

文章已調整,回歸教育的初衷。

如何自救、救人,大家都要學習!

------------------------------------------

第一題:
如果你就是受害者,應該怎麼做?
請問孩子:你在上體育課的時候,如果老師說要跑操場一圈,但是當下你胸口痛(或者頭痛),你會怎麼做?
a:忍耐跑完(請教育孩子,務必跟老師說)
b:跟老師說(如果老師不同意休息,請鄭重的再跟老師說一次,要為自己的身體鼓起勇氣)

延申討論心理學名詞:「從眾效應」
1、如何讓自己不從眾?
2 、「我雖然痛,可是我不敢跟別人不一樣,所以勉強自己忍耐」,這樣的想法應如何調整?

第二題:
如果你是課堂中的旁觀者,老師請你對受害人過肩摔,你要怎麼做?
a:服從老師的要求(請教育孩子:要觀察被過肩摔的人有沒有不舒服或受傷)
b:不服從老師的要求(反問孩子「為什麼」,目的在確認孩子的觀念是否正確合宜)

第三題:
今天老師要求的行為,明顯違法以外同時老師用話術反覆包裝「這是正常的、上課就是要這樣摔人…」,你要怎麼做?

a:因為害怕而服從老師的要求(請教育孩子:沒有人可以逼迫你違法,要勇敢且委婉拒絕,以免自己成為另一個受害者,不要因為擔心自己和別人不同而從眾)

b:不敢拒絕老師但又不想做(請教育孩子:可以假裝去廁所,再想辦法到旁邊跟其他大人求救。或者找其他的理由讓自己抽身)

延申討論心理學名詞:如何打破“旁觀者效應”
1、身為旁觀者:覺察事情發生、理解該事件為緊急事件、自覺有義務幫忙、判斷如何助人、行動

2、身為受害者:指定某人做某事(責任分散效應),例如:那位穿紅色衣服的小姐,請幫我撥119求救

以下觀點請家長深思:
第一點:
霸凌團體的結構,是由「加害者」、「受害者」、「觀眾」與「旁觀者」四層組成的。【霸凌不只是加害者的責任,旁觀者的冷漠也是造成霸凌的可能主因!】那些「觀眾」與「旁觀者」,在司法體制下受到的制裁也許不是太多,但是從這一刻起那些孩子與家庭已經在心理上戴上了一輩子的桎梏與枷鎖。

第二點:
請教育孩子:不做反應的冷眼旁觀,形同加害者。如果旁觀者適當的發聲阻止,顯示出批判的態度,就會成為遏止霸凌的存在。但是,在視而不見的背後,蘊藏了對人問題的冷漠、擔心自己變成受害者的恐懼、對強勢力量的順從、對團體的從眾(conformity)心態等,這一層的人大部分實際上無法成為制止霸凌的力量。袖手旁觀的態度,反而會成為支持霸凌者的存在。


Tags:

About author
寫過的戲..... ‧未來媽媽 ‧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 ‧檸檬初上 ‧幸福的起點 ‧清秀家人 ‧女王不下班 ‧星願 出版過的書.... ‧詩文集:《戀的芬多精》。大田,2002 ‧小說:《星願》小說,同時編寫成電視劇本。大田,2003 ‧詩文集:《不是你離開我,是愛情離開了我們》。大田,2004 ‧散文:《幸福從自己的窩開始》。大田出版社,2005 ‧長篇故事:《愛在世界開始的地方:墨西哥漂流記》。皇冠,2007 ‧長篇故事:《今天天氣晴》。皇冠,2008 ‧《說故事了沒?打動人心、實現夢想的關鍵能力》。圓神,2010 ‧《暖活---愛得還不錯的那些故事》。聯合文學,2014
對生活迷戀不已,對奇蹟深信不疑,奉行暖活,唯一信仰是愛。 目前專心於
View all posts